研究生名师讲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亮研究员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1-10-08 阅读:28次
应我校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李红谊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亮研究员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做学术报告。
题目:板块汇聚边界物质循环-观测与模拟
时间:2021年10月12日(星期二)下午14:30-17:30
地点:教五楼227
报告摘要:板块俯冲启动、连续俯冲消减的动力过程与机制取决于俯冲界面的流变特征。此外,板块边界也是水和挥发份发生迁移和反应的主要场所,因此是地球深部-浅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天然实验室。围绕板块汇聚边界,报告内容包括:(1)三维速度图像发现欧洲大陆-Adrian板块俯冲界面50-7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15-25 km厚(Vs≤3.7 km/s)的低速层,可能由俯冲洋底蛇纹岩薄片和俯冲流体导致蛇纹石化的地幔堆积形成;(2)模拟实验发现,当俯冲板片同时具有薄地壳、较弱的流变特征以及蛇纹石化的地幔特征时,能导致含水矿物堆积在较浅的大陆增生楔上,以致板片俯冲脱水—上覆地幔变湿这个过程不能发生,从而导致“无岩浆型俯冲”,如阿尔卑斯和藏南地区。上述工作系统研究板块边界上垂向界面特征和流变特性变化,为理解板块俯冲及深部水、碳循环过程与动力学机制提供定量化的证据。
报告人简介:赵亮,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长期从事大陆演化、地球多圈层耦合动力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陆演化与季风系统演变”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核心骨干科学家。在Nat.Comm.、Geology、EPSL、JGR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7年作为负责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曾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多学科国际合作研究,在地球科学经典地区阿尔卑斯、西澳大利亚分别实施本区域首个大规模地震台阵观测,获得大陆地壳深俯冲/碰撞带的关键证据,探讨了大陆汇聚边界长期演化动力学;组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交叉创新团队,开展地球固体—表生多圈层耦合作用前沿研究。现任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副主编。
研究生可记学术报告一次,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研究生院
科技处
2021年10月8日